邮件系统登录
站内检索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农业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7-03-01 14:57:58    作者:    来源: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    点击:22646

渝农发〔2017〕56号

 

各区县(自治县)农委、畜牲兽医局(中心)、果业局,万盛经开区农林局,委属有关单位,机关各处室:

《重庆市农业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已于2017年2月4日经市农委2017年第2次主任办公会议审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组织实施。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

                               2017年2月22日

重庆市农业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

2017年2月22日

目  录

一、发展形势... ....................... ......................- 3 -

(一) “十二五”发展取得成效...... .................... - 3 -

(二) 影响发展的问题依然突出... ........................- 5 -

(三) 新阶段发展机遇前所未有.... ....................... - 6 -

二、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 - 8 -

(一) 指导思想..... ....................... ... - 8 -

(二) 基本原则..... ....................... ... - 8 -

(三) 发展目标.... .......................  - 9 -

三、 重点工程..... ....................... ..... - 12 -

(一) 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工程... ............................. - 12 -

(二) 农业生产智能化示范工程.... ............................... - 14 -

(三) 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工程..... .................... - 17 -

(四) 农业管理信息化提升工程..... ......................... - 19 -

(五) 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 - 25 -

(六) 农业信息化融合发展工程... ......................... - 26 -

四、 保障措施.... ....................... ................ - 28 -

(一) 提高思想认识... ..................................... - 28 -

(二) 加强组织领导... ....................... ............ - 28 -

(三) 注重政策引导..... .................................. - 28 -

(四) 强化机制创新.... ....................... ............. - 29 -

重庆市农业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了响应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及时把握信息化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现代农业和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根据《重庆市农业农村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一) “十二五”发展取得成效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积极响应“互联网+”行动,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探索信息化助推农业农村发展,全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生产信息化起步良好。马铃薯晚疫病物联网预警系统在巫溪等10个马铃薯主产县成功应用,每年创造近3亿元经济效益。柑橘自动灌溉系统在忠县等11个主产区示范推广,平均增产209公斤/亩,节本50.0元/亩。RFID生猪及其产品溯源系统在荣昌区成功应用,实现了从养殖、屠宰到销售环节的全程溯源。渔业安全监管系统在全市6000多艘渔船、4000多家水产养殖企业得到应用,水产养殖在荣昌等区县实现了水温、溶氧、PH及氨氮等重要水质指标的智能监控。信息技术在农机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环节开始应用。

  

农业经营信息化崭露头角。淘宝、京东争相入驻,荣昌生猪电子交易、香满园、农企宝、富硒网等本土农产品电商平台应运而生。2015年,全市涉农电子商务平台达229家、涉农网商超过2万户,20多个区县基本建成集孵化、培训、数据、网货打造等于一体的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成1600多个镇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累计培训电商人才10万余人次。电商品牌逐步形成。涌现出香满园、武陵生活馆、在村头、天农八部等一批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电商品牌。2015年,全市农产品电商网络零售额达到27.6亿元。

 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办公自动化系统市、县两级全覆盖,107个单位实现了联网协同办公。市县两级视频会议系统、动监“110”应急指挥系统及60个种养殖基地视频监控系统均已建成使用。已建成由共享信息发布平台支撑,包括100多个行业子网站、50多个专题数据库的game36528365365站群,入库信息53万条(篇)。农经统计、三资管理、农情统计、农机监理、植物疫病监测、动物疫情监管、质量安全溯源等农业行业信息系统基础建设取得进展。

  

服务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初步构建起市、县(区)、乡(镇)、村“四级”信息服务体系。全市60﹪的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置了专门信息工作机构,20﹪的镇乡设立了信息服务站。市、县、乡专兼职信息工作人员近700人,20﹪的行政村设立了兼职信息员。组建了由行政、科研、推广部门参与的500人农业信息专家服务团队、200余人的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分析队伍。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促进了产销衔接和市场稳定。12316热线拨打量累计达到35万次,群众咨询满意率超过95﹪,成为三农服务的重要载体和 “群众满意窗口”;“巴渝·醉美乡村网”瞄准乡村旅游,成为打造休闲农业产业的新靓点。

 

 (二) 影响发展的问题依然突出

 

 思想认识的屏障依然存在。对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互联网+”全面发展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信息化与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全面融合还有差距。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及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农业信息化助推产业发展的认识还不够到位,主动性、积极性不强,推广应用乏力。大多数边远山区的农业生产者缺乏信息化基础知识,农村劳动力现状、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也成为农业信息化全面发展的客观制约因素。

  

信息化基础存在较大差距。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互联网普及率尤其是接入能力较低,行政村通光纤和4G网络尚未全覆盖。农业数据采集、分析、发布、服务手段和方式还落后于产业需求,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末端物流条件差、成本高。开发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产品还需要破题,信息服务终端尚未全面激活,“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存在。

  

信息化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数字农业”、农业物联网和精准智能化生产尚处于探索示范阶段,生产过程信息化水平还落后于全国先进省市。农产品电商发展整体水平仍然不高,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仍然较低,农产品上行存在困难。行业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低,资源分散、“孤岛”现象突出,实现农业数字化管理还任重道远。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引导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的效应尚未显现。

 

 推进发展的机制不够完善。多部门、多领域、多主体联合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格局有待进一步形成,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备,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程度仍然较低,农业信息社会化服务水平还处于低级阶段,市场监管、软硬件产品检验检测、质量标准等体系不够健全。政府投资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机制需要创新,投融资保障能力仍然较弱。市场化运营机制、可持续商业模式没有完全形成,市场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 新阶段发展机遇前所未有

 

 发展环境更加宽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纲要都对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实施大数据战略等作出重大部署,特别是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首次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陆续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电子商务、推进“互联网+”行动等作出决策部署,并把互联网+农业农村发展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重庆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重庆市探索信息化助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改革实施方案》、《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实施意见》、《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等13个政策性文件,38个区县也积极出台相关配套文件。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创造了良好环境。

 

 技术创新日益加快。信息化日益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信息技术正处于加速创新、跨界融合、群体突破的爆发期,代际周期不断缩短,创新活力和应用潜能极大释放。就全国范围看,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开始从跟跑向并跑和领跑转变。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空间信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加速与农业农村渗透融合,农业信息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就重庆而言,积极响应国家互联网+行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构建农业大数据,加快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日益融合,已经成为全市农业干部队伍的共同愿望和目标,明确了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奠定了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的基础。

   

社会需求更加宽泛。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信息化也难以实现全面小康。新常态要有新动力,农业新阶段也迫切需要信息化提供动力支撑。缩小城乡数字鸿沟,需要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让广大农民群众分享信息化发展成果。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强力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溯化、政务管理数字化、服务在线化建设,全面提升农业产业信息化水平。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发挥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的作用,促进资源配置优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二、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积极响应国家“互联网+”行动,以服务农业现代化为主攻方向,以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发展、经营管理、市场流通、资源环境融合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快补齐农业信息化发展短板为重点,改善农业农村信息基础环境,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着力发展精准农业、智能农业、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水平。

 

 (二) 基本原则

 

 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把农村信息化作为服务农民、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的重要手段,注重信息化服务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和应用创新,激发农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推进信息技术与乡村旅游、农村金融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面深度融合。

 

 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建立多领域、多层次的农业信息化发展联盟和合作机制。以共享促共建,形成多方共赢新局面。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理念,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把安全作为发展的前提,确保农业信息网络和数据安全。

 

 强化应用,力求实效。坚持需求导向,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使用成本,为农民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廉价、便捷、泛在的信息服务。加快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切实把“盆景”变成“风景”,让亿万农民在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

 

 (三)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农业信息化建设“六项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取得明显进展,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信息化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

 

 ——信息化基础支撑更加有力。建成全市农业大数据中心,数据资源集成与共享涵盖100﹪的农业行业领域、60﹪的涉农部门领域。100﹪的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专门的信息机构,农业信息化从业人员总数达到10000人。行政村光纤入村率、便民服务中心无线网络(WIFI)覆盖率、数字电视信号覆盖率均达到100﹪,农村平均接入带宽能力达到20兆以上。

 

 ——生产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以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与特色种植业、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种畜禽繁育产业、生态渔业、农机作业日益融合,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显著提高。全市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生产智能化示范基地达到100个,智能示范场(站)总量达到800个,农机智能作业示范点达到20个、覆盖50﹪以上的区县。

 

 ——农产品电子商务成效显著。制约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明显缓解,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农民脱贫增收成效显著。电商主体达到3万个以上,农产品网上年销售额达到5000万以上的电商主体20个以上,农产品网上交易额超过800亿元。农产品电子商务创业平台实现涉农区县全覆盖,服务站(点)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村电子商务实用人才达20万人以上。

 

  ——信息化管理能力明显增强。建成全市农业管理信息化共享平台,100﹪的行业管理信息资源集成共享,土地确权、农村“三资”监管信息化应用覆盖100﹪的区县、90﹪的行政村。共150个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和种畜禽场实现数字化管理。400个生态渔业场实行生产动态管理,280万亩江河水面、6500多艘渔船实现渔政管理信息化。农业监管、决策更加精准、及时、高效,农产品质量安全更加有保障。

 

——信息化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全市建立标准化区县级服务站点38个,辐射带动建设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8000个,信息进村入户及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实现全覆盖。一套完善的农民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体系基本建立,一批农民信息化配套课程得到开发,面向各类信息化应用主体的培训数量不低于300万人次。

 ——信息化融合发展取得进展。互联网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金融逐渐融合取得进展,生态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升级,建成30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新培育乡村旅游经营主体6000家,建300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互联网金融对“三农”融资和支付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三、 重点工程

 

围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的应用,大力开展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创新,显著提升我市农业精准化、智能化、智慧化水平,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深度融合。

 

 (一) 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工程

  构建农业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全市统一的农业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建立开放性数据接口和通用性标准体系,优先推进农业内部行业系统集成、数据资源汇集,加强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大数据管理机制体制,推动形成覆盖全面、业务协同、上下互通、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加强农业农村经济大数据建设,完善延伸基层的数据采集传输设施,建立数据采集、处理、应用、服务体系,推进历史资料数据化、数据采集自动化、数据使用智能化、数据共享便捷化。制定涉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和数据共享开放目录,联合涉农部门建设农业信息资源平台和农业大数据中心,提高数据的共享开放能力。加强农业物联网及农产品市场行情、产销形势、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等的数据资源挖掘与运用,开展跨部门跨行业分析研判与会商,提升对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和调控运行能力。到2020年,建成全市农业大数据中心,数据资源集成与共享涵盖农业行业全领域、80﹪的涉农数据实现集成与共享。

 

 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联合通信运营商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宽带中国”战略在边远农村地区深入实施,建立以宽带进村为重点的电信服务补偿机制,促进通信运营商在农村地区进一步提速降费,实现农村家庭宽带升级,加速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到2020年,全市行政村光纤入村率、便民服务中心无线网络(WIFI)覆盖率、数字电视信号覆盖率均达到100﹪,农村平均接入带宽能力达到20兆以上。以需求为导向,推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由信息通信网络建设逐步向装备智能化倾斜,加快提升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种子工程、畜禽水产工厂化饲养、农产品贮藏等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大力推进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应用,支撑互联网+现代农业创新发展。

 

 

健全农业信息化机构队伍体系。加快新形势下农业信息机构队伍建设,构建市、县、乡、村四级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市级人才外派学习和培训,提升指导全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到2020年,市级信息化领军人才达到100人。推进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信息机构建设,建立相对稳定的专兼职人才队伍,进一步明确职责和任务,加强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区县农业信息化技术推广应用整体水平,十三五末,信息机构建设实现全覆盖,农业信息化应用人才达到1000人。推进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为依托的信息服务站点建设,配备专兼职信息员,普及农业信息化基本知识,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推进镇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全面落地。到2020年,全市行政村益农信息社服务站点全覆盖,发展信息员达到10000人。推进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合组织、农资商超店率先落地,引导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业态,成为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生力军。

 

   

(二) 农业生产智能化示范工程

 

紧紧围绕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任务,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及农机作业的深度融合和应用,提升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十三五”期间,全市农业物联网生产智能化示范基地达到120个以上。

 

 种植业生产智能化示范。加快物联网、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的全面深度融合,重点围绕柑橘、茶叶、榨菜、辣椒等特色产业和粮油、蔬菜等特色种苗开展生产智能化应用,提高农业规模化、精准化和设施化水平。在大田作物种植领域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航空施药和中小型植保机械等智能化技术和装备。在设施园艺种植领域大力推广温室环境监测、智能控制技术和装备,重点加快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的推广应用。加强分品种温室作物生长知识模型、阈值数据资源和知识库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不断优化作物的最佳生产控制方案。到2020年,全市种植业生产智能化示范基地达到35个、智能化示范站点达到200个。

 

 畜禽养殖生产智能化示范。加快物联网、智能装备等与畜禽养殖业的深度融合,以生猪、牛羊、家禽等主要畜禽品种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站和种畜禽场站为重点,加强养殖环境监控、畜禽体征监测、精准饲喂、疾病自动诊断、废弃物自动处理、智能养殖机器人、网络联合选育系统、智能挤奶捡蛋装置、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等信息技术和装备与应用,提升设施养殖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加强二维码、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应用,构建含养殖、屠宰、流通等环节信息的畜禽全生命周期安全管控系统,实现从养殖源头到零售终端的全链条追踪,确保畜禽产品安全,加强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的监测预警,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疫病。到2020年,全市畜牧业生产智能化示范基地达到35个以上、智能化示范场达500个以上。

 

 渔业生产智能化示范。面向全市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推进“互联网+生态渔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产养殖水体环境实时监控、饵料自动精准投喂、鱼类病害监测预警等生产信息化技术,实现水产养殖的生产集约化、装备工程化、测控精准化和管理智能化,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加强重大动物疫情疫病的智能化监测、自动化预警、科学化防控,构建新型水产动物防疫体系。到2020年,全市渔业生产智能化应用示范基地达到30个以上、智能渔业养殖场100个以上。

 

 农机智能化作业示范。顺应高标准农田创建和农业规模生产的客观需求,选择20个以上优势区域开展农机智能作业示范应用,促进互联网与农机行业融合。重点示范应用农机动态定位跟踪及监控、智能设备协同与精准作业等信息化技术,借助农机车载智能终端、农机探测终端,构建基于物联网应用的信息传输体系及数据资源体系。实时开展农机作业需求与服务信息发布,推进实现农机作业优化排班、合理分配农机械和农机手资源、农机作业信息实时查询与通讯调度。应用定位导航和移动互联技术,对农机作业位置和轨迹的实行动态跟踪与监控,加强对农机作业人员身份、执业资格和技术水平等的信息识别与记录,推进农机作业安全预警、安全事故自动报警与及时救援。探索应用传感、遥感或航拍技术,开展农机整地面积监控、深松质量监控,开展收割面积精确测量、产量及谷物品质水平空间分布监测,构建地块产量和谷物品质水平空间分布图,辅助决策农艺调控和品质调优。到2020年,耕种与收获农机智能作业示范点达到20个、覆盖50﹪以上的区县,基本建立农机智能作业数据资源体系,农机指挥调度与安全监理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

 

 

 

 (三) 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工程

  

培育农产品电商市场主体。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网络营销平台,开展农产品同城配送业务,引导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民合作社逐步成为电子商务产业链的营销主体。鼓励国家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工商业主以自主品牌为支撑,创建门户商务网,扶持一批有成长潜力的本土电商企业及大型批发市场等主体提升网络营销能力,支持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电子交易市场稳步发展,加快建设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名优农产品主题馆。建立市校合作、政企联动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培育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主导作用,引进培育多层次农产品电商人才,鼓励返乡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青年和退伍军人参与电子商务发展。到2020年,农产品电商主体达到3万个以上,农产品网上年销售额达到5000万以上的电商主体20个以上。

 

 构建农产品电商运营模式。推动农产品生产基地与生鲜采购商(生鲜电商、商超、社区店、餐饮、大客户等)合作对接,设立农产品体验店、自提店和提货柜,加强与传统鲜活农产品零售渠道的合作,探索农场会员宅配、农产品众筹、社区支持农业等“基地+城市社区”的直配模式。推动电商企业与农产品批发市场合作,充分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货、仓储优势,依托社区便利店、水果店设立自提点,建立城市鲜活农产品配送物流体系,探索批发市场线下体验、线上下单及鲜活农产品直配到户的“批发市场+宅配”电商运营模式。稳步发展生猪活体交易电商模式,积极开展山羊等其它草食牲畜电子交割试点,探索柑橘、生态渔业等其他优势农产品单品电子交易模式。到2020年,农产品电子商务创业平台实现涉农区县全覆盖,服务站(点)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村电子商务实用人才达10万人以上,农产品网上交易额超过800亿元。

 

 建立农产品电商配套体系。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宽带乡村”工程建设,加快实现行政村通光纤全覆盖,推动4G网络覆盖由乡镇(场镇)向乡村拓展。合理规划和建设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推进区域性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分拨)中心共建共享。在集约化生产的农产品基地,建设与大型批发市场对接的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田头市场”),开展预选分级、仓储冷链、加工包装、物流配送一体化服务。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搭建服务全市、辐射周边的公共物流服务平台,推进电子商务物流标准化运行、信息化管理、智能化配送。到2020年,建设500个农产品“田头市场”,完善交通设施,配备专业设备,增强田头市场的清洗、分拣、贴签等功能,提升农产品上市“最初一公里”组织化水平及产品变商品的能力。

 

 

 (四) 农业管理信息化提升工程

 

搭建全市统一的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推进农业电子政务、农村合作经济管理、种植行业、畜牧行业、渔业渔政、质量监管、农业综合执法、农业监测等实现数字化集成与管理,加强数据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提升农业全行业数字化决策管理水平。

建立市、区县、镇乡三级电子政务体系。推进农业政务智能化、可视化进程,升级完善全市农业视频会议系统,满足农业政务综合管理、日常监管、应急处置和决策指挥需要。强化农业行业统计监测、监管评估、信息管理、预警防控、指挥调度、行政执法、行政办公等七类重要电子政务功能,建设高效、集约、统一的农业门户网站与新媒体、“三农”舆情监测和综合信息服务窗口,提升对外宣传、舆论引导和政务服务能力,构建农业电子政务一体化运维管理体系;构建农业部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制度。加强信息系统等级测评和整改,强化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安全保护。加强信息安全设备和产品配备,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加强网络空间依法治理,确保网络环境安全和网络秩序良好。到2020年,农业政务智能化、可视化率覆盖100﹪的区县农业部门、60﹪的镇乡农业服务中心,农业行政管理效率显著提升。

推进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权属登记、经营权流转和纠纷调处等的动态管理。建立市、县两级农经管理部门数据维护的责任分工机制,推动实现土地确权与不动产登记信息数据交换,提升标准化、规范化和共享化程度,改善软硬件及网络环境,保障土地承包业务办理和信息查询流程通畅运行。实行土地承包数据动态管理,建立土地承包、流转合同网上备案机制,实现国家、省(市)、区县三级互联互通及关联业务的有序衔接;加强村级财务、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信息化,拓展财务公开、乡镇代理、监测预警“三位一体”网络监管功能,推进“三资”管理、使用、处置在阳光下运行,以信息化手段规避集体资产流失、盘活集体“三资”、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到2020年,“三资”监管信息化应用覆盖100﹪的区县、90﹪的行政村。

推进农情监测、种子管理、疫病防控、农药监管等环节的动态管理。应用互联网和农业传感技术,在全市100个以上监测点,开展作物苗情、墒情、虫情、灾情数字化、可视化监测,加快信息化对田间管理、节水灌溉和防灾减灾的辅助决策步伐。推进“互联网+绿色植保”进程,建立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数据资源库,研发便捷实用的预警信息采集终端,实现重大植物疫情监测防控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提高预测预报的模型化和精准度。加快种子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开展种子生产、加工、流通、储存等环节的数据集成与智能监控,推进“数字种业”公共信息服务进程,以信息化技术提高种子管理效率、规范种子市场秩序。开展农药使用网络化监管,加强信息监测和预警执法。到2020年,“数字种业”集成90﹪以上生产基地、营业网点、存储仓库数据资源。

推动畜禽养殖在生产繁育、疫病监测、防疫检疫等环节的动态管理。强化畜牧生产管理数据化,在70个生猪、牛羊、禽蛋、家兔、蜜蜂规模化养殖场,推广应用ERP[1]生产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管理营销能力,推进产销数据的快速汇集和产销形势的科学研判。在77个种畜禽养殖场,推广应用种畜禽信息管理,建立完整的系谱信息档案,提升种畜禽选育登记标准化水平。推进动物疫病GIS管理、预警预报和物资监管信息化,强化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展现、集成、共享与可追溯功能,促进全市动物疫病防控实现监测智能化、诊断精准化、展现可视化、防控科学化、处置高效化。升级完善动物卫生监督指挥调度系统功能,实现与畜牧生产、疫病管理信息共享,实现防疫检疫、卫生监督、应急处置、无害化处理、医政药政从生产到流通的全程信息化监管。强化数据集成、加工应用和信息发布,促进产地检疫更加规范、防堵外疫更加有力、管理协调更加高效。到2020年,90﹪以上的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种畜禽场实现数字化动态管理。

构建渔业生产信息采集、检测控制、专家服务数据资源库,实现与100个控制点和300个采集点信息的无缝对接。建成渔业信息市级监控中心和四个区域集散中心,推动生产环境监测、预警报警监测、数据分析、智能设备控制等的动态管理和远程诊断服务;加强渔政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着力400个点的渔政信息智能化采集与应用,实现与800套移动执法终端的无缝对接,建立信息资源集成与共享机制,施行渔政信息查询、在线监管、执法检查、案件查办的动态管理,推进实现“一张网络联渔政、一张地图看渔政、一部手机管渔政、一条编码查渔政、一个账号用渔政”的目标。到2020年,信息化成果惠及3万多公里江河岸线、280万亩江河水面、 6500多艘渔船、150余家市级以上水产养殖示范场和良种场。

推广物联网、移动互联、射频技术在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监管中的应用,提升质量监管信息化水平。实行全市统一的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以“三品一标”农产品为主要对象,鼓励和支持规模化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率先应用追溯技术,推进监管溯源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强化种子、化肥、农药、兽药等农资产品的质量溯源,实现对主要农资产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的全程追溯。加快建立健全追溯制度、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加强网络舆情监管,规范追溯信息采集、发布行为,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体系。力争十三五末,以信息化手段促进农产品质量监管实现 “安全可预警、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认定、产品可召回”的目标,质量监管信息化应用覆盖100﹪的“三品一标”农产品及其农业投入品品类。

建立全市农业普法知识数据库,依托12316平台继续开展农资打假投诉与执法,开发便捷、实用的农业法制宣传信息化产品,推进《物权法》、《合同法》、《环境保护法》、《土地承包法》、《种子法》、《畜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的与农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法律咨询与维权服务。推动农业执法队伍管理与办案联动信息化建设,强化农业案件跟踪督办与信息公开,建立上下联动、部门配合的信息更新维护机制,推进农业执法过程的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以信息化手段加快公正执法、透明执法和文明执法进程。

完善农业生产及生态资源监测预警体系,加强耕地、林地、水资源等数据集成与监测,推进智能化监测检验技术与农业环境监测与保护、农业污染事故调查与鉴定的不断融合,以信息化手段促进农业环境质量的稳步提升;完善大宗农产品价格及产销数据采集体系,建立主要农产品从生产基地到批发市场和零售终端的全产业链数据库。开展产销形势监测预警分析和信息发布,引导农业产业围绕市场需求发展生产、调整结构。加强农业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强化突发事件的联合监测、协同研判和联动响应,提高农业监测预警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和防控能力。

(五) 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深入实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以农民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12316农业公益服务体系向乡村延伸,从根本上解决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 “益农信息社”服务站点建设,创新机制、丰富内容、整体推进、形成规模。依托信息进村入户全国平台和重庆“在村头”模式,推进农业电子商务进村落地,提升农产品生产、消费、市场、农村生活信息服务。协调推动村务公开、社会治理、医疗保险、文化教育、金融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择重推进“互联网+”产业、旅游、环境、养老等重点领域应用,利用信息化助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到2020年,实现全市标准化区县级服务站点全覆盖,辐射带动建设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8000个以上。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培育一批信息综合服务的运营企业、服务企业,发展一批能服务、会经营的信息应用主体。

深入实施农民信息化能力和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借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养等现有农业培训项目,增设农民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内容及相应课程,开展信息化基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普通农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生产、便利生活和增收致富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到2020年,建立一套完善的农民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体系,开发一批农民信息化配套课程,面向各类信息化应用主体的培训数量不低于300万人次。

 

 

 

(六) 农业信息化融合发展工程

  

信息化与美丽乡村融合发展。构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现代村容村貌,促进绿色生态发展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升级,引导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优质生态资源效益化。强化农村资产、资金和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处置和资源开发等集体决策公开透明规范。健全完善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开展面向基层农民的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转移就业、农村养老、医疗保险等服务,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展特色乡村旅游景区推介、文化遗产展示、食宿预定、土特产网购、地理定位、移动支付等的在线服务。到2020年,互联网与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融合,建成30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新培育乡村旅游经营主体6000家,建300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信息化与农村金融融合发展。构建面向“三农”的互联网金融云服务平台,提供丰富、安全、全业态、全链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以农户为中心的农村互联网金融生态,突破物理网点限制,通过POS机、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网络借贷平台等方式向农民提供电子化的金融服务,通过大数据等技术创新农民和农企信用评估模式,降低农村金融服务门槛。加快互联网和农业保险产品相融合,推进“三农”保险数据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基层信息服务体系与保险服务体系融合。到2020年,互联网金融对“三农”融资和支付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信息化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建立农业信息化科研创新体系,完善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产、学、研机制,加快培育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提升农业信息化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创新能力,加快研发性能稳定、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维护方便的适用信息技术产品。发展前沿信息技术研发推广模式,支持各级农业信息机构、相关IT企业、科研院校等众创空间发展,建立网络协同、云服务架构、众创众设合作交流平台,构建互联网成果转化应用新通道,实现跨区域、跨领域的农业信息技术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到2020年,形成“市级有研发中心、区县有推广机构、镇村有服务站点”的互联网应用格局。

 

 四、 保障措施

 

 (一) 提高思想认识

 

要充分认识,建设农业信息化、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举措,是顺应信息经济发展趋势、补齐“四化”短板的必然选择,是助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改革、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支点。要充分认识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四化同步”的艰巨性,充分把握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工作特点,转变发展观念,增强共享、融合的互联网意识,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互联网+”作为推进“三农”工作新的驱动力,推动信息化与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深度融合,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二)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健全农工作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切实保障各项工程顺利实施,把完成规划任务、实现规划目标作为保障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农业各级部门要切实担起牵头责任,协同相关部门建立联席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充分发挥行业资源优势和专家队伍优势的作用,为推进规划实施提供智力支撑和体系保障。

 

 (三) 注重政策引导

 

切实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农业信息化财政专项投入,鼓励特色效益农业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财政股权投资基金等向农业信息化倾斜;统筹整合农业发展、工业振兴、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科技开发等专项资金,支持农业信息化技术创新、设备研发、示范推广、人才培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探索出台农业信息化补贴政策。农业各级部门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制定“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和方案。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建立政府与企业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建立全方位融资渠道,鼓励投融资机构、企业等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共同推动,促进农业信息化全面发展。

 

 (四) 强化机制创新

 

建立农业信息化技术产品检测认证体系,推进农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和成果转化,创建“典型示范、辐射引导、熟化推广、全面发展”的农业信息化工程机制。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评价体系,把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作为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探索纳入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规划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将规划确定的各项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分解到责任部门和单位,统筹推进。建立规划实施激励机制,探索设立农业信息化建设贡献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附件:重庆市农业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资金预算表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办公室  

 

2017年2月24日印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