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登录
站内检索
打水冲走20万尾 高温热死20万尾 他还敢第三次养虹鳟吗?
发布时间:2018-01-10 10:38:28    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农村版    点击:3529

      抱着大鲟鱼的蒋开均。

      一排排鱼池。

    虹鳟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冷水鱼,近年来,被不少渔业养殖户“瞄上”,但由于气温、水温等条件限制,稍不注意,数百万元投入就会血本无归,付诸东流。

    2015年,家住开州大井镇明洪村的蒋开均,通过开山挖河,尝试养殖这种冷水鱼。但由于事先准备不周,加上洪涝高温等天灾的挫败,辛苦养殖的虹鳟,两次全军覆没。

    让人不解的是,吃了大亏的他,却还要执意坚持养殖虹鳟。

    “不管从事哪行都需要耐心,我要在养虹鳟这条道路上越挫越勇,一直等到收获的那一天到来。”他说。

    数万公里

    四处苦寻适宜水域

    元旦刚过,谭加镇侯加溪(地名)气温骤降了近10度,空气寒冷刺骨,鱼池里冷水鱼活蹦乱跳,蒋开均正领着五六个工人忙着打捞鲟鱼,手冻得通红,却欣喜又热闹。

    “现在一天就有上百张订单。”蒋开均高兴得合不拢嘴,他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元旦前后是冷水鱼销售的旺季,当天他要和工人打捞近千斤的鲟鱼,发往上海的批发市场。

    “养殖鲟鱼、裂腹鱼只是为了基地平日里也有点收入,保证资金周转。”蒋开均解释道,“要不是养殖虹鳟受了点挫,它们都不太可能进入我的视野。”

    蒋开均早年间到河南当过矿工,开过石矿厂,回乡养过娃娃鱼。随着养殖户的增多,利润变得微薄,他又不得不寻找新的门路。

    2012年,蒋开均将目光投向虹鳟冷水鱼。

    “养虹鳟的利润相当高,常常超过50%,但要求也很高:养殖周期长,对水质、水温、气温要求严格,光是寻找适宜的水域就是一件头痛的难事。”蒋开均说。

    为了养殖虹鳟,他花了两年时间,带着团队在重庆及四川、贵州等周边省市考察,行数万公里,也没能找到合适的水域,直到2015年,他和朋友到开州侯加溪游玩。

    几字形的侯加溪,溪水潺潺流动。蒋开均灵机一动:何不利用天然的流水优势,在几字形的河道建鱼池呢?

    于是,他投入数百万元,开凿荒山,修改河道,在山坳里建起了400口冷水鱼鱼池。

    洪涝高温

    40万尾鱼苗两度覆没

    侯加溪背靠雪宝山,溪水纯净富含矿物质,水温常年保持在10多度左右,是虹鳟养殖的好地方。

    2015年初,蒋开均一边修改河道、建鱼池,同时买回20万尾虹鳟鱼苗饲养。

    未曾想一场洪灾,让他的发财梦化为泡影。

    “太着急养鱼赚钱,忽略了鱼池基础设施建设。”蒋开均说,当年,由于防洪坝没来得及修筑,20万尾虹鳟被洪水冲走,亏损近700多万元。

    庆幸的是,这场洪水意外带来了一种裂腹鱼(当地河流里的一种冷水鱼),当年他靠养殖裂腹鱼,赚了几百万元,弥补了虹鳟大部分的损失。

    这次经历后,蒋开均又投入几百万元,连夜修筑起防洪坝,同时又购进20万尾虹鳟鱼苗养殖。

    但2016年一场高温,鱼苗又全军覆没。虹鳟养殖的适宜水温在18℃左右,因为连续的晴热天气,水温太高,导致第二次失败。

    再振旗鼓的蒋开均,第三次又买回20万尾虹鳟鱼苗养了起来。

    他集资300多万元,在鱼场上游修起了蓄水坝,利用水量调节鱼池水温。为降低风险,他还养殖了一些稍耐高温的冷水鱼鱼种,比如生长快、抗病强的鲟鱼,来平衡收支。

    越挫越勇

    养虹鳟采用精准科技

    经历了两次大的损失后,去年下半年以来,蒋开均整个人都变了样。他变得成熟稳重,考虑越来越周全,并加大了科技投入。

    “去年6月,我从国内请来了顶尖的养殖教授做顾问,同时按照科学的管理、养殖办法进行喂养。今年元旦前夕,又投入200多万元,引进了渔业物联网技术,利用大数据,对鱼池的水温、水质、营养等进行检测分析,精准科学饲养,为冷水鱼的健康生长提供科技支撑。”蒋开均信心满满地说道。

    这一批虹鳟顺利成长,从去年11月底至今,已接到近10万张订单,预计销售收入上千万元。

    “接下来,我还要做深加工鱼产品,打造集养生、垂钓、科普于一体的现代渔业示范园,让冷水鱼产业接二连三,创造更多的价值。”蒋开均说。

    记者手记》》

    “敢干”的热情与“会干”的能力

    农业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有不少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遇到的问题、困难,大都和蒋开均养虹鳟一样,因前期考虑不周全,风险估计不够等,败得一塌糊涂。但从蒋开均越挫越勇,三度养殖虹鳟的案例中,我们认识到,投身农业,既要有勇还要有谋。

    “勇”是对农业的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种坚持、一种热爱。

    在基层采访时,记者时常听到一些农业企业因为耐不住寂寞,承受不住风险压力,稍遇挫折就选择退缩。虽然知难而退也是一种明智之举,但不管从事哪个产业,没有坚持和耐心,干哪一行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有将对农业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农业投资、相关技术完美融合,才能形成一种全新的生产力。

    光有“勇”还不够,还得有“谋”作支撑。

    蒋开均之所以能从一次次挫败中获得新生,源于他勇于审视自己,敢于尝试新事物,学习新的管理和方法,利用科技注入活力,及时修改规划和调整经营目标等等。只有将“敢干”的热情,转化为“会干”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化险为夷,实现产业兴旺。

    文/记者 赵伟平 图片为资料图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