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红色和青色两种混合来染紫色,成为宋之后最主要的染色工方法。前面的文章有过介绍,红色的染料主要是苏木和红花,青色的染料主要是靛蓝,《天工开物》介绍了两种苏木与靛蓝套染的染色方法。
“入靛缸浅染,苏木水盖染”
“入靛缸深染,苏木水深盖”
两种方法都非常类似,都是以靛蓝染成蓝色,而后套染苏木的红色,染工可以根据不同的配比来得到偏青或者是偏红的紫色。
2.“恶紫”是怎么产生的?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在紫色都代表着高贵,但在传统的儒家文化当中,紫色是非常不受待见的一种颜色。非常著名的是孔子对待紫色的态度。孔子关于紫色在《论语》当中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论述。
“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恶紫夺朱也成为传统士大夫对于紫色的态度。孔子非常反对紫色替代红色的位置,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说明在孔子当时的年代,紫色在上层社会是非常流行的,所以孔子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春秋时期的鲁桓公、齐桓公都偏爱紫色,比如在《礼记》中记载“玄冠紫矮,自鲁桓公始也”,而齐桓公喜欢紫色更是出名的,当时有“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出自《韩非》)的记载。齐桓公喜欢紫色,导致当时紫色服饰价格上涨,五匹生绢都换不到一匹紫色的布。而上述两位国军的衣着是明显不符合周礼的。所以将复兴周礼作为一生事业的孔子,当然会发出上述感叹。
所以儒家文化中的恶紫并不是对紫色审美的一种态度,孔子憎恶紫色是因为不该穿戴紫色的人穿的紫色,只是对儒家所倡导的礼教等级的维护。
3. 对紫色的复杂情感
前文提到传统士大夫受到孔子的影响,对紫色抱有一种厌恶。但是紫色一直没有脱离人们主流审美的范畴。秦汉时期的官方史料中,虽然关于紫色礼服的记载很少,说明紫色很少用于贵族,但是在汉墓出土的一些陶俑或者是壁画当中,可以看到大量穿着紫色服饰和配饰的侍从。说明当时的王公贵族虽然不身着紫色,但是紫色的侍从还是在宫廷中可以看到。因为侍从的衣着往往不是自己决定的,而是由主人的喜好决定的,说明当时的王公贵族虽然自己不能身着紫色,但是对紫色还是有一种偏爱。
隋唐时期,皇帝和官员的礼服当中,紫色依然非常少见。但这个时候紫色的公服逐渐增多,公服可以理解为官服。纵观整个封建时期,紫色从未出现在礼服当中,但是自隋唐之后,紫色为公服体系当中的最高阶的色彩(明朝除外,因为明朝的皇帝都姓朱,受了恶紫夺朱的阴影),隋朝时期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穿紫袍,宋朝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着紫色。
从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中可以发现,在祭祀,登基这样正式的场合当中,紫色依然受到文化的束缚。而一旦这种束缚稍微减弱,紫色就会用它特有的视觉冲击力进入人们的生活。
4. 紫色是如何变得高贵的
西方国家紫色象征高贵是有它特殊的历史原因的,西方的紫色染料主要是一种海螺,一种骨螺腮腺来染紫色。从25万只染料骨螺中,只能提取约14.17克染料,刚好够染一条罗马长袍,所以在罗马元老院的贵族只是在袍子边上镶一条紫边来象征自己的身份。
在我国却不存在这样的现象,前文已经提到我国染紫艺主要是通过植物来完成的,相对容易获得,并不存在物以稀为贵的特点。那为什么唐宋之后只有高官才能身着紫色官服呢?
当然这里面的原因很多,很多专业的学者进行过专业的研究,比如从道教文化的角度分析,因为道教非常尊崇紫色,还有从文化束缚的逆反性上来分析。但是我觉得人类对颜色的偏好都是原始的生理上的起点。就像我前几期文章中写到,人类对红色的偏爱可能是来源于对太阳的崇拜和对血液的敬畏。
我们人类的视觉范围是400~760纳米之间的波长,紫色是波长最短的那一段。不同的光进入大脑之后,被不同的视觉细胞所感知。低频的视觉细胞对红光的敏感程度要比高频的视觉细胞对蓝光的敏感程度要高很多,所以红光会非常敏感。而紫色在众多颜色当中就会显得不醒目,这样就增加了紫色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一些超自然的东西。并且紫色是位于红和蓝之间的间色,而红色和蓝色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是相反的,这种矛盾更增加了紫色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因为紫色带给人们的感受是多变的。所以正是这种最原始的神秘感,引起了人们最初对紫色的喜爱。当然这方面的内容还需要脑科学和心理学的进一步认证。
探寻颜色在文化中的内涵,欢迎持续关注!
本系列其他文章:
探寻美的来源:古人对颜色的追求
古代颜色中的文化担当:青色
我国古代的红色文化和红色经济
白色文化:死亡和高贵的对立统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