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河南大饥荒真实影像,曾禁播70年,啃树皮吃野草饿死三百万人

1942河南大饥荒真实影像,曾禁播70年,啃树皮吃野草饿死三百万人

“呃……大概三百多万。”

……

这段对话出自电影《1942》中的一幕,是蒋介石和河南省主席李培基的对话。他们并非讨论抗日战争,而是在谈论那场肆虐河南全省的“特大饥荒”。

在那场灾难中,河南有3000万人受到影响,300多万死于饥荒,另有300万人选择了西逃,踏上了无尽的流亡路。

仅仅一年,河南的面貌几乎发生了彻底的变化,那些被禁播了70年的河南大饥荒影像,揭示了当时百姓们如何在绝望中挣扎求生的痛苦与哀愁。

在1942年那场大饥荒爆发之前,河南已经历了连续五年的天灾人祸。首先是连年不断的水灾,接着是旱灾,接踵而至的灾难让河南人民苦不堪言。

1937年,日本侵略战争爆发,经过6年的战斗,国共两党实现统一战线,全民抗战正式展开。然而,面对日军的强大,武器装备的悬殊,抗战局面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扭转的。

而河南,这片处在中原腹地的沃土,几乎成了日军侵华的主战场。频繁传来的失守消息让国民政府措手不及。蒋介石在压力下做出一个极为错误的决策——炸毁“花园口大堤”(如今的郑州)。

1938年6月,在剧烈的爆炸声中,黄河的水如洪流般倾泻而下。虽然一时阻挡了日军的脚步,但黄河的泛滥让河南的大地上农田被毁,房屋被冲走,百姓们的生计几乎毁于一旦。

接下来的灾难连锁反应使得河南人民苦不堪言。1942年,河南灾民尚未从前几年的灾荒中恢复过来,又遭遇了旱灾。特别是到了夏季,气温持续攀升,却迟迟没有一场雨,导致庄稼颗粒无收。

与此同时,1943年又爆发了蝗灾,蝗虫大军席卷了大部分农田,给原本已经一贫如洗的河南百姓带来了更大的困境。

此时,国民党政府依旧对灾区百姓加征苛捐杂税,这让河南灾民的处境更加雪上加霜,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饥荒。

在这场大饥荒中,百姓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难以为继。家里没有粮食,田里没有作物,灾民们只能将目光转向周围的野草和其他植物。不久后,那些能够食用的野草被人们采尽了,于是有人开始剥树皮来充饥。为了让树皮更容易下咽,人们把树皮碾碎后和水混合饮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灾民们不得不面对更加严酷的生存现实。土地上早已没有任何植物可供食用,最后他们只能啃食泥土。这种土被称为“观音土”,它是一种白色泥土,虽然名字听起来美好,但它远不是食物。吃得过多,甚至可能因此死于撑死。

绝望中的灾民们也曾试图乞讨,但这场席卷全省的灾荒让整个河南处于饥荒状态,几乎无人有余粮。乞讨无门,最后的结局往往是饿死在路边,甚至连死后的尸体也会被野狗啃食。

在那个时刻,河南的街头,穿着破烂、虚弱不堪的人倒在路边,似乎成了常态。而大多数倒下的人都是老弱妇孺,甚至是身心极度虚弱的妇女和无助的孩子。

一位妇女用几株枯草塞进嘴里,身体因虚弱瘫倒在街上,眼神呆滞、失去焦点。还有一位母亲怀抱着孩子,衣襟被掀开让孩子取暖,但她自己却毫无办法,不知该如何填饱肚子,不知道孩子和她能否活到下一顿饭。

或许有人疑问,既然没有庄稼,是否还有其他食物来源?然而,河南并不是渔米之乡,田地里的粮食早已枯竭,百姓们也几乎没有余粮可以依靠。地主掌控着大部分粮食和牲畜,普通百姓连一点生存的空间都没有,即使拥有一两只猪牛羊,也容易成为他人争抢的对象。在那样的情况下,即便是站在社会金字塔上的人,也不得不提防饥饿而疯抢的灾民。

在灾荒最为严重的时期,所有能吃的东西几乎都被耗尽,连皮带肉、连树皮带泥土也开始成为人们的食物。饿急了的人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的现象——为了生存,活人不惜吃掉他人的尸体。

在这场极度饥荒中,那些死于饥饿、疾病或暴力的人,几乎成为街头的“尸体”。而活着的人,面对着惨无人道的境地,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找逃生的机会。

许多灾民选择了逃亡,向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流亡。尤其是那些从河南辗转逃往陕西的灾民,他们的大部分在途中死于饥饿与病疫,许多人死于路边,无法抵达目的地。

这场由饥荒引发的灾难,终于在一些记者和社会人士的推动下引起了全国的关注。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白修德与宋庆龄不懈地向国民政府报告,才终于引起了蒋介石的重视。随后,政府才展开了紧急的救援行动,但这场大饥荒带来的灾难,已经对河南百姓造成了无法磨灭的创伤。

至今,那段艰苦的历史仍深深刻在河南老百姓的心中,以至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见面时常常问“吃了没?”这一问候,凝结了多少人心中的记忆与痛苦。

希望这样的灾难永远不会重现,百姓们能够安享平静、安定的生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数据

辭典檢視
be七365官网

辭典檢視

⌚ 07-02 👁️‍🗨️ 3690
弹涂鱼饲料包终极指南:从钓鱼到驯服顽皮蝾螈
体育外围app网站365

弹涂鱼饲料包终极指南:从钓鱼到驯服顽皮蝾螈

⌚ 09-02 👁️‍🗨️ 8536